陽明洞原名“東洞”,坐落在修文縣城新開發的陽明大道邊的龍岡山上,占地1.5公頃,洞口苔痕蒼綠,藤蘿密布。洞內寬敞明亮,可通往后山。四壁石乳凝結,洞口崖上有明代貴州宣慰使安國亨(彝族)題刻“陽明先生遺愛處”;右側有明羅汝芳題刻“陽明別洞”;左側有清龐霖題刻“奇境”等。是修文現有的唯一一個古樹群,有名木古樹50多種。明代著名的哲學家、軍事家、文學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王陽明被貶謫為貴州龍場(今修文縣城)驛丞時,曾結廬研讀于此,他在這里大悟“格物致知”之旨,創立了“知行合一”的學說,形成了“致良知”的思想雛形,還創辦了“龍岡書院”。遂將東洞更名為“陽明小洞天”,世稱“陽明洞”。
陽明洞山不高,洞不深,卻因“千古大師”王陽明在此悟道講學而名揚中外,海內外王學研究專家稱這里為“王學圣地”。加上著名愛國將領、“千古功臣”張學良將軍曾被囚禁于此3年,使陽明洞更加聞名于世。
推薦景點
三潮水
三潮水是一股清泉,出自山麓巖洞內,經龍嘴石注入池中。池寬12平方米,形如半月,距洞僅6米,中有大石龜一個。遇潮則池水奔騰,水量猛增,溢至龜背淹沒而止;退潮后,又復涓涓細流,聲響俱寂。池上建有“瀟灑”亭,供人觀潮、憩息,中有碑石刻前人記游詩文,碑側一孔,以口吹氣,發海螺聲。旁為潮水寺。明未永歷年間(1577-1661年),右僉事御使錢邦芑曾隱居于此,更名知非庵。附近有珍珠井,水涌如珠璣串串,晶瑩發亮。白馬潭眾流挹注,傳有神物藏身其間。潭上有蔚為大觀的“萬卷書巖”。四周山巒稠集,石徑曲折,觀音、玉兔、金龜諸山,形象生動,林木蒼翠,風景秀麗。
知非寺
原稱潮水寺。南明時期,一位大官來此隱居,改名知非寺。寺廟規模宏偉,有三大殿、四廂房、兩山門及倉庫、涼亭、茶廳等各式古代建設十八楹。寺左為三潮水。三潮水下方的石池子約寬一丈見方,修成扇形,三尺多深。池中有只石烏龜。水從山腳巖縫中流出,出水處安一龍嘴。時有小魚從龍嘴游出。潮水時,水如大腿一般粗;不潮時,只有筷子那么細。每次潮三四分鐘,淹過龜背即停。一般一天潮三次;天亮一次,中午一次,傍晚一次,因此稱為“三潮水”。其實,發水季節一天不只潮三次?菟竟,不一定潮。冬臘月和正月,通常不潮。發春水以后開始潮。人都以為碰到來潮好征兆,從前要燒香、磕頭謝來潮。相傳清代有個貪官來看三潮水,等了幾天幾夜都不潮,可他一走便潮,氣得他把龍嘴砸了。此事激起公憤,他被迫打了一個安上。此龍嘴在“破四舊”時又被砸爛了。今已修復,相當壯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