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,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。始建于明,后樓毀重建,改名“來鳳閣”。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,并恢復原名,F存建筑是宣統元年(1909年)重建的。樓上下三層,白石為欄,層層收進,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。南明河從樓前流過,匯為涵碧潭。樓側由石拱“浮玉橋”連接兩岸,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“涵碧亭”,現已拆除。甲秀樓朱梁碧瓦,四周水光山色,名實相符,堪稱甲秀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,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筑,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成為了重點保護文物。
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:第一部分浮玉橋;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筑;第三部分翠微園。
[甲秀樓]
甲秀樓
浮玉橋頭立有“城南遺跡”石木牌坊,牌坊中央設有“城南遺跡”四個大字,橋上建有“涵碧亭”。主體建筑甲秀樓飛甍翹角、石柱托檐、雕欄環護。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,翠微閣,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。同時新建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陳列院,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、侗族、彝族、水族、革家、土家族、布依族等民族傳統服飾、手工刺繡品、民間蠟染數百余件,令人嘆為觀止。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服飾和民族工藝品,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,也是貴州各少數民族的驕傲。